山海连心,来看看这所山村小学如何大变样
10月20日,深秋的德江县煎茶镇第三小学,细雨沾湿了塑胶跑道,却挡不住教学楼里的蓬勃朝气。东莞市凤岗镇支教教师牛丽手持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勒数学公式的身影,成为粤黔教育协作画卷中最动人的一笔。

“再来德江,就像回到了另一个家。”这是牛丽第二次踏上援黔支教路。2025年8月,作为东莞市凤岗镇第四轮“组团式”支教队伍的一员,她主动请缨重返煎茶镇第三小学。

第一次支教时,她见证了学生从怯于举手到主动提问的蜕变,也被当地教师为打磨一节课熬夜修改教案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如今重返校园,课堂上孩子们熟练运用她曾教授的解题方法,教研时与当地教师无需多言便能达成默契,这份双向奔赴的教育情谊,让她更加坚定了“把东莞经验融入德江需求”的决心。

“我会继续把东莞的经验和德江需求相结合,帮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和大家一起,让这份教育的情谊走得更远。”课后谈及新的支教打算,牛丽笑着说。

今年,与牛丽一同而来的还有3名来自东莞的支教教师。面对当地教师“如何让新课标理念落地课堂”“怎样用理论优化教学设计”的困惑,他们以“精准帮扶、共同成长”为目标,用“示范引领+送教送培”的方式,不仅开设示范课展示教学新思路,还围绕新课标解读、教学内容设计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把东部先进的教学经验拆解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步骤”,手把手指导教师打磨教案、优化课堂。

“教育帮扶从不是单向输出,我们也在与德江师生的相处中学会了更贴近山区孩子的教学方式。”东莞市清溪镇支教教师莫丽珍道出心声,她说,愿这点点微光,能化作他们前行的力量,也让更多人看见,跨越山海的教育联结,终能让每颗种子都有机会向阳而生。

而这份跨越山海的帮扶,正结出累累硕果。在东莞支教教师的指导下,煎茶镇第三小学教师李进的课堂设计焕然一新,今年凭借融合东莞教学理念的教案斩获县级教学设计一等奖。
数据无言,却最雄辩。如今,在东西部协作帮助下,该校33名教师先后获得镇、县、市级表彰,一支“带不走、留得住”的骨干教师队伍正在成型。学生们也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滋养下绽放光彩,累计30人次在省、市、县级学科竞赛与文体活动中获奖,曾经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孩子,如今能自信地站上舞台展示自己。

作为粤黔共建的100所示范性学校之一,煎茶镇第三小学的变迁是德江教育发展的缩影。自2021年10月被确定为示范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东莞帮扶资金183万元,崭新的多媒体教室、充足的教学器材、完善的运动设施相继落地,办学条件实现质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东莞支教团队打破“侧重上课”的传统模式,将帮扶核心聚焦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按专业牵头教研——听问题定主题——用讲座解困惑——靠磨课提能力”的方式,推动学校从“硬件改善”向“内涵提升”转型,朝着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帮扶,能够培养出更多骨干教师,让山区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和城市一样优质的教育。”这是煎茶镇第三小学校长黎毓灵的期待,也是粤黔教育协作的初心。如今,在东莞支教力量的持续赋能下,德江教育的“火种”已被点燃,山海之间的教育情缘正续写着新的篇章,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聚焦德江县教育发展痛点与需求,从资源补给、质量攻坚到人才培育精准发力,以优质教育资源点亮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让跨越山海的教育暖流,在黔东大地浇灌出希望之花。(作者:王显 何军 实习 甘惠)
编辑:谢芳
二审:田政
三审:张璇月
总值班:郝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