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思南县

浅谈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

2021-02-02 13:22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生活的节奏,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随着春季开学临近,疫情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开学,为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各级教育部门作出了疫情期间学校延期开学的决定,并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教学要求。从而,催生了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现将本人从教二十多年来首次尝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心得,供同行商榷。

一、重宣传,齐心协力抗疫情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冠病毒横行肆虐,而且传播速度极快,传染力强。疫情的严峻,阻断了孩子们上学的路。为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部门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解决家中后顾之忧,推行了网课这种线上学习模式。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是县城区学校,但今年学生线上学习还是首次。学生突然从面对面上课转变为线上视频方式听课,如何做好角色转换,如何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全员积极参与线上学习这个很关键。学生对疫情不是很了解,本人通过电话、微信、短信、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宣传新冠肺炎感染的病毒的传染性和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除了不能出门、走亲访友外,还要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细节着手,如何做好自我防护等一对一宣传,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学习的前提,真正让学生在疫情期间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能静下心来专心听、认真学,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让学生们懂得和理解,认真听网课,也是另一种与病毒作对抗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虽然我们不能站在抗疫一线上救死扶伤,积极参加网课,认真听好每一节网课,也能在家中为抗疫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二、摸实情,线上教学全覆盖

为了让学生不懈怠,保持学习进度,通过网课的学习形式学习,获取知识。如何有效进行线上学习?智能手机、有限电视是线上学习的基本工具。线上学习全覆盖至关重要,本人所任班级43名学生,有城区的,有春节回农村的;家中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有一孩家庭的,两孩家庭的,三孩家庭的等等,只有一一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知道本班学生开展线上线上学习情况。比如,家中有两个孩子或三个孩子读书的,电视只能供一个学习,大部分孩子是没有手机的,有的父母又要上班,只有等父母下班后采取回放等。只有把这些情况摸清,建立线上学习学生档案,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线上学习覆盖情况,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线下辅导。

三、想对策,线上教学见实效

线上学习与面对面上课有一定区别的,最关键的是老师看不见学生。只有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来反映。学生是否按时听课、认真听课,这始终是一个盲点。为尽量缩小学生线上学习与面对面听课的差距,我从掌握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着手,科学制定线上教学辅导计划,做到精准施策,精准辅导。与学生同步听课,听完后随机抽查学生听课情况,再布置作业,完成后上传作业,本人通过丁丁软件按时批改,对不会做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模式电话辅导。为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本人将本班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3人左右,平时负责督促按时参加听课、完成作业等。晚上,上班的家长们都回家了,可以督促孩子用手机巩固学习,本人抓住时机,利用晚上在家采取直播方式,没有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熟悉的黑板,没有熟悉的小粉笔,只有一部刚为直播更换的手机和自制的一块小黑板,我该怎么直播呢?我把学生全部拉进直播厅,就能看见所有的学生,虽然屏幕小了点,但与镜头另一端长时间没见面的孩子们在屏幕上相见时,这种别样的教学见面既颇感亲切又有一种新鲜感,主要是能与学生互动交流。晚上直播,一方面有家长在家起到监督作用,对当天线上学习进行巩固复习;一方面对当天的作业进行讲解。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辅导,线上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入家中,线下教学成互补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本学期教科书已经到期,为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本人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带着课本深入学生家中,开展线下一对一辅导教学。既能再一次掌握每一位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又能开展面对面辅导,弥补线上学习的不足。通过开展线下辅导,真正实现停课不停学,学生高兴,家长感动;教师安心,学校放心的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教育教学。

总之,针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是解决长时间不能到校上课学生的学习问题,是学生唯一能接受现场教学的方式。作为教师,更应肩负起社会责任,践行初心和使命,在国家危难之际,彰显教师风采,虽然放假不能上班,家照样是“三尺讲台”,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在疫情期间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在履行自己的另一份防疫责任。作为家长,更应该积极参与、配合,听从学校、科任教师的合理安排,不盲目的为学生增加负担,共同对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进行疏导,为孩子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思南县文军希望小学 覃芳

责任编辑:杨志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