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茶缘】吴臣秀与茶的故事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梵净茶缘】吴臣秀与茶的故事

2021-04-28 11:23 来源:叁菱镜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两手交错采茶,一只手采茶,另一只手扶住茶芽,交错地进行采摘······”这是58岁的吴臣秀向茶农们传授采茶“秘诀”的情景。

1

走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津街道大石村茶园,放眼望去,满眼皆是翠绿,一垄垄茶树泛着新绿,茶农们挂着茶篓,学着吴臣秀的样子,十指纤纤上下翻飞,不一会儿,竹筐里就装满了茶青。

“我到这儿采茶有六年了,每年采茶期都来,80块钱一天,比在家干农活挣钱容易多了。”今年63岁的杉树镇新华村群众吴开英说。

2

大石村茶园与杉树镇孟郊村、新华村相邻,像吴开英这样年纪大,又能就近就业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该茶园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效益,不仅在于茶农的辛勤劳动和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更得益于吴臣秀多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对茶园进行精心管理。

吴臣秀告诉记者,有一年茶园旁的两棵桃树生病了,树上长满了虫子,一夜之间传染了一亩多茶树,一点点吞噬着绿芽,旁人都劝她用杀虫剂灭虫,她却摇摇头说道:“用杀虫剂,对茶树危害更大。”无奈之下,她徒手抓虫,整整一个星期,终于将害虫消灭掉了,但手由于严重过敏肿了起来。

3

吴臣秀始终按照有机绿色标准管理茶园,人工割草,采用杀虫灯、黄板等进行杀虫,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品质。

2014年,吴臣秀流转了大石村荒废多年的老茶园,发展了茶园237亩,建成茶叶加工厂房1150平方米,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每年按照入股资金的5%逐年递增实现保底分红,让当地群众有了三笔收入。

4

“我们茶园主要是从群众手中流转过来的,每年不仅需要付租金,还要支付茶青收购费。今年收茶青预计需要支出40万元左右。”谈起茶园的经济效益,吴臣秀告诉记者,去年给村里分红4万元,今年预计在4.4万元左右。

茶好离不开好手艺。为了激发茶农们采茶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茶园效益,吴臣秀特别设置了采茶奖,凡采满1000元茶叶奖励50元,上不封顶。

5

“我们在这里采茶不仅收入好,还有奖金拿,安逸哦!”采茶工廖加信拿着刚领到的奖金微笑着说。

茶园欣欣向荣,工厂机器轰鸣。加工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对刚采的茶青进行加工。

6

“记得当初这里产业路没有硬化,每天收茶青后,只能从山上背到厂房里,来回要背八次以上,遇到下雨天,更是满脚泥泞。但为了群众有收入,我仍然坚持下去。”回忆起曾经艰难的经历,吴臣秀感叹不已。

2018年,龙津街道争取资金硬化了大石金盅茶场的产业路,解决了吴臣秀的生产出行难题。

7

付出就有回报,茶园终究不会亏待茶农,吴臣秀对此深信不疑。自2014接手茶园以来,她不仅让大石村的土地变绿变美,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更让群众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

“大石村这片茶园2013年就荒弃了,后来吴臣秀接手之后,克服了诸多困难,让茶园重新焕发生机,见到了成效,当地群众也得到了实惠。”印江县龙津街道组宣统委员邓波说。

8

巾帼不让须眉!在印江县龙津街道大石金盅茶场负责人吴臣秀身上,这句话得到了充分体现。依托与大圣敦毗连的鸡冠山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吴臣秀在高山云雾间发展生态有机茶,虽历经曲折和艰辛,但为了带领群众致富,她咬牙坚持不放弃,终让荒废的茶山重焕生机,成了村民们的致富宝地。(唐诗意  梅亚军  魏红敏)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