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三步走”激活乡村振兴“组织动能”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碧江区

碧江:“三步走”激活乡村振兴“组织动能”

2021-10-13 14:59 来源:多彩贵州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近年来,碧江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在夯实组织堡垒、建强干部队伍、筑牢人才支撑三个方面持续用劲用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

夯实组织堡垒 打造乡村振兴“火车头”

整顿“软弱”强组织。按照“分类创建、重点打造、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创建思路,在农村领域创建7个区级党建示范点,对标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要求,对全区95个村(社区)党组织进行全面排查识别,精准确定5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按照县级领导联村、乡镇领导包村、第一书记驻村及县级帮扶单位结对“四个一”整顿要求,一村一策建立问题清单和整顿措施,持续进行整顿提升。目前,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已全面完成整顿提升。

树好“标杆”强引领。围绕“基本组织设置规范化、基本队伍建设规范化、基本制度执行规范化、基本任务落实规范化、基本保障配套规范化”“五个基本规范化”要求,推进党支部建设,所有村(社区)均达标验收,实现党组织整体功能的提升。同时,加强农村党员培育,发展农村党员47名,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先锋队”,推行“先锋党员”管理,分类设立政策法规宣传、民事纠纷调解、环境卫生监督等岗位,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先锋模范作用。

壮大“产业”强保障。用好用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因地制宜发展果蔬、中药材、油茶、食用菌、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产业”,今年来,发展果蔬21.9万亩(次)、食用菌种植620.7万棒。以村为单位组建集体经济市场经营主体,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积累100万以上的5个,全区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积累达5万元以上。涌现出川硐街道板栗园村、滑石乡老麻塘村等一批产业带动村和先进典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蓄了力量。

建强干部队伍 锻造乡村振兴“先锋队”

选优配强队伍。突出政治标准,拓宽选人渠道,建立选人严格把关机制,调整优化村(社区)“两委”干部16名。出台《关于持续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通知》,按照“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的原则,组建42个驻村工作队,选派139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下沉农村一线,通过“一帮一”“一帮多”等结对帮扶形式,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提供帮扶,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同时,抓好到村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积极落实“五个一批”要求,安排153名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所有村(社区)均实现一村(社区)1名以上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目标。

分类精准培训。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作用,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防贫预警监测、农村基层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等主题为新调整选派的139名驻村干部进行为期6天的集中培训,有效提高了驻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整合组织、纪检、教育、农业、民政等部门师资力量,建立38人的师资库,各领域选取1-2名优秀领导干部为153名“五个一批”到村工作人员作专题辅导,帮助他们找准角色定位,了解职责任务,全面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着力培育一支乡村振兴的“青年先锋队”。

加强管理考核。构建考核管理体系,建立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重点任务月度跟踪评价、季度定性评价、半年考评的日常考评机制,推进驻村工作重点任务清单管理,强化驻村干部工作作风、纪律作风督促检查,对作用发挥较差的,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予以轮换。出台《碧江区村(社区)“两委”干部管理办法(试行)》《铜仁市不合格村(社区)干部停职待岗处置办法(试行)》等,会同区纪委监委,强化作风督查,淘汰不担当、不作为、不适应的村干部,实行月统计、季评价、半年考核的方式加强村干部考核,考核结果严格与村干部绩效挂钩。

筑牢人才支撑 点燃乡村振兴“强引擎”

强化“带头人”建设。进一步创新培养机制,改进培训方式,拓宽培养路径,先后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类教育资源,培训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负责人75人次。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类新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岗位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等方式,大力实施农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大提升工程,累计开展职业农民、新型农业发展带头人等农村各类人才科技培训2157人次,着力培养一批擅长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发挥“农技员”作用。持续发挥省、市科技特派员及区内农技人员作用,鼓励支持15名科技特派员携带科技、信息、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要素,到田间地头、到农民群众中去,手把手教授知识、推广技术、创新创业。实施人才服务坝区计划,结合全区15个坝区产业布局及本土农技人才实际,坚持坝区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导向,围绕服务坝区主导产业,采取“人才+坝区+主导产业”技术服务模式,统筹整合56名农技人才资源,组建15支具备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水稻技术服务能力的技术复合型服务小分队聚力基层一线,持续巩固提升人才智力服务保障。

推动“产教才”融合。主动加强与区内企业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企业用人需求,积极联系对接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区内企业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围绕新型工业、城镇规划、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共谋项目,建成产学研基地47个,组建高水平技术团队,组织开展技术创新、经济高效、特色产品、产业衍生品等方面的研发,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理论培训与田间实践相结合,培养各类人才1000余人,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张文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