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安家园】碧江灯塔街道“五个三”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升级版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碧江区

【思安家园】碧江灯塔街道“五个三”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升级版

2021-11-26 12:09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近年来,碧江区灯塔街道以“四安家园”建设为契机,提升组织带动力、社区治理能力、民生政策执行力、群众内生动力、就业驱动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提质增效。2021年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健全三项机制,

提升组织带动力

建立党建带群建机制,以党建带团建、工建、妇建等群建方式,按照“1213”(即1名科级领导、2名社区干部、1名机关正式干部、3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模式,配备专职干部队伍集中办公,零距离服务搬迁群众。目前,建立党支部1个、党小组13个,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妇联组织各1个。

建立党员积分管理机制,推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制度,对党员实行积分管理,进行正向加分和负面扣分,鼓励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组织党员、群众每季度对党员为民办事情况进行评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目前,从搬迁群众中推选社区“三委”成员9名,共有党员59人,设立党员先锋岗16个。

建立便民服务机制,推行“10分钟便民服务圈、10小时限时办结制、10公里就业辐射面”工作机制,规划建设服务阵地8000平方米,打造“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等便民服务平台20余个,建设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提供户籍管理、就业、社保、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创新三种模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创新群防群治模式,建立党工委领导、政法统筹、工青妇等群团参与、各方联动的“1+1+N+X”市域社会治理模式,组建一支由社区干部、“四员一长”、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治安联防巡逻队和志愿服务队,推进社区治理群防群治。

创建“智能平安小区”,率先成立综治中心,推行“党建+综治+社区警务+司法+”的“1+3+N”大综治工作体系,将人民调解委员会、警务室、网格包保力量等纳入统一管理。从安置点党员、工会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群众中推选“四员一长”190人,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

创新铁三角治理模式,实施“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铁三角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网格为平台,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和十联户“神经末梢”作用。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创新数智社区治理模式,建设数智灯塔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与数智灯塔APP,使社区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社区居民使用“数智灯塔”小程序的一键呼叫和事件上报功能,自主报告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物业管理等信息事件,实现一网采集、一键上报、一体派单、联动处理、反馈报告、督查督办。

开展三项行动,提升民生政策执行力

推进助学圆梦行动,灯塔辖区新建扩建配套学校(园)9所,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3020个;开展“茅台助学”,资助10名大学生每人5000元,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实施“茅台王子酒·明亮少年”自强奖学金计划,奖励10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学生每人1000元;开展“金秋助学”,资助19名学生共计9万元,确保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学“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

推进健康助力行动,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安置点医疗机构纳入新农合定点,脱贫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对安置点长期入住脱贫人口实行100%签约服务,慢病患者100%纳入管理并全程跟踪随访。完成社区444户1299人低保转接工作,办理城市低保252户917人,共纳入城市低保696户2216人。

推进爱心陪伴行动,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课堂”等服务阵地。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娱乐、康复理疗、休息等日间照料服务。扎实推进“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希望小课堂,组织社会爱心组织、公益人士到社区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进行爱心慰问,累计开展活动6000余人次。

依托三个载体,提升群众内生动力

依托新市民讲习所、“四点半课堂”、“职工培训中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夜校“小课堂”。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安全、消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讲座60场次,涉及学员2000余人。

乡愁展馆强归属。投入30万元,建成矮屯社区乡愁馆,设立松桃、印江、沿河移民文化等8个展区,把文化和乡愁一起“搬”进安置区。

建成感恩长廊。为群众“摆龙门阵”和休闲娱乐提供专门场所,让群众在交流中增进感情,促进融合。建设道德讲堂,因地制宜建立道德模范广场、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广场、法制文化墙等,弘扬中华民族道德力量,倡树文明新风。

搭建三个平台,提升群众就业驱动力

建立就业供应平台,建立就业信息大数据平台,收集碧江高新区、东部劳务协作城市等企业用工信息,聘请7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对搬迁群众家庭就业情况进行适时更新、动态管理,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服务。

精准开展“送雁”行动,深化与昆山、东莞劳务协作,以包机、专列、专车的方式输出群众就业421人。建立技能培训平台,设立就业培训服务中心,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订单式推荐就业。目前,开展就业培训3653人次,促进就业2377人。

引进刺绣、制衣厂等3家扶贫车间,为群众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吸纳1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建立创业扶持平台,为安置点妇女、青年创业提供资金保障,5名搬迁群众通过申请“青扶贷”实现创业梦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