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文明家庭】铜仁三户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来看他们感人故事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我身边的文明家庭】铜仁三户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来看他们感人故事

2021-12-03 09:51 来源:铜仁网
投稿:trwz001@126.com  

1月28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全国妇联在浙江省召开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揭晓了999户2021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其中,贵州省26户家庭上榜,铜仁市罗仁相、冉琴、杨雪峰3户家庭榜上有名。

111

一起来看看

铜仁这三户“全国最美家庭”的故事吧

 

    罗仁相家庭    

万山区政协副主席、区信访局局长罗仁相一家数十年如一日恪守家庭美德,夫妻相敬如宾、尊老爱幼,子女乐于助人,年轻有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和谐即是最美”的家庭故事。

1

罗仁相看望98岁老人吴老东

罗仁相出生于农民家庭,通过努力跳出农门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在与医生张红英组建家庭后,夫妇俩一起学习知识,分享感悟,操持家务,记录收获。结婚二十九年来,从未红脸吵嘴,好似梁鸿和孟光,举案齐眉,鹣鲽情深。对待长辈,夫妻慈乌反哺,在老父亲患病后,张红英二话不说,直接将老人接到家中细心照料、亲侍汤药、嘘寒问暖,夫妻俩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老人吃饭、聊天、拉家常,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他们管护有方,既不溺爱,也不骄纵,着重培养自立自强精神,耐心传授做人之道,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2

罗仁相带着一家人到帮扶村看望群众

罗仁相在纪委工作十年,从一般干部到纪委副书记,忙时好几个星期不得回家一次,是同事眼里的“工作狂”。在区信访局局长岗位上工作已14年有余,始终坚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来访群众的事当家事,尽职尽责处理好群众的每一个诉求。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3400余批次,化解突出信访问题300余个。妻子张红英也不甘落后,作为一名白衣天使,待病人如亲人,深入钻研医学知识,从一名普通护士晋升为副主任护师,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积极投身“战疫”一线完成自己的使命。

3

罗仁相全家幸福的美餐

罗仁相两个女儿在父母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均成为同龄人中的榜样。大女儿罗依主动参加了由团中央发起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活动,克服空气稀薄、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前往西藏林芝一中支教一年,并用微薄的生活补助长期资助帮扶一名特困孤儿,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因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被表彰为“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因学习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奖学金。小女儿罗思慧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经常用自己的生活费帮助家庭困难同学。

4

罗仁相全家福

罗仁相先后获得2017年“全国优秀信访局长”、2018年“铜仁勤廉人物”荣誉称号。在他与全区信访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万山区2018年成功创建、2019年成功巩固了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罗仁相家庭先后获得2016、2018年“贵州省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冉琴家庭    

提起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的村民冉琴,周边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称她是孝道的新模范、当代的好媳妇。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了中华孝道文化,诠释了博爱善良、独立勇敢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还得到省委、市委、县委主要领导的点赞和好评。

5

冉琴在为奶奶剥花生

1983年8月出生于德江县平原镇水车社区的冉琴,20岁嫁到相邻的坳田村,夫妻俩都勤劳实干,让冉琴对幸福生活充满期待。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公公逝于心脏病,2012年婆婆又逝于糖尿病,2019年丈夫又因心脏病复发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留下36岁的冉琴守着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和爷爷奶奶。丈夫的突然离世让冉琴精神接近崩溃,但看见两位老人陷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中,她转身擦干眼泪,强掩痛苦,一面安慰老人,一面下定决心撑起这个家。

6

冉琴在巡山护林

那时冉琴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才能一个人扛起这个家庭?爷爷奶奶已年过九旬,身体每况愈下,也需要人照顾,这样沉重的家庭负担让她心力交瘁,常常是白天忙得天昏地暗,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入睡。尽管如此,冉琴不向命运屈服,而是用她坚韧的意志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她每天把家里的里里外外、大事小情安排得井井有条,把苦和累深藏心底,在老人面前表现得乐观阳光,以此化解老人失去儿孙的痛苦。

7

冉琴到合作社采茶挣工钱

“我要是扛不起来这个家庭就完了。”冉琴在坳田村独自一人种15亩饲草、2亩水稻,喂养10头牛年出栏4头以上,每天坚持巡山护林,在冉琴的努力下,一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公婆和丈夫的离去而降低,全因她日复一日地用平凡的身板承担着几代人生活重量。早上6点起床,为10头牛准备一天的粮草,9点出门巡山护林,11点回家给爷爷奶奶和两个小孩做午饭,饭后到合作社采茶挣工钱······养殖、家务、务工和照顾老人小孩一件都不耽误,每天要忙到23点后才休息。这就是冉琴的一天,也是她的每一天。看到老人的笑容,她打心眼里感到高兴!照顾老人确实累,但能照顾好老人也是一种幸福,她现在只是想用自己的努力去让他们安享晚年,尽可能好的度过剩下的日子。

8

冉琴在地里割饲草喂牛

2021年3月16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来到冉琴家中,亲切地询问了冉琴的家庭收入、老人就医、子女教育等情况,赞叹冉琴是尊老爱亲的典范,是新时代博爱善良、独立勇敢的新时代女性,冉琴的精神和品质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杨雪峰家庭    

“老婆,单位打算派我去驻村,要吃住在村,周末也很少有时间能回家,你到手术室工作那么忙,儿子读书是个问题。”杨雪峰难为情地对爱人王颖说。“老公,你放心的去吧,既然组织信任咱们家,我们不能拖你后退,家里事你不用担心,我去求我爸妈,请他们从东北过来给我们看孩子。”王颖慷慨地回答到。

9

杨雪峰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上有老下有小,这是80后这一代人抗在肩上的两大责任。虽然儿子上学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还有80岁父亲,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和长期便秘,隔三差五要住院,78岁母亲,患有陈旧性关节炎也需要照顾,妻子在医院手术室上班,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上夜班,而且已怀有身孕。杨雪峰含着泪跟父母说:“爸妈,组织打算派我去松桃驻村,不能时常回来照看你们,二老身体都不好,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儿子,你大胆的去吧,我和你妈暂时能相互照顾。我经常看新闻,知道脱贫攻坚是党历史使命,作为共产党员这个时候不能拉稀摆蛋,爸也是党员,要是再年轻20岁我就跟你一起去驻村了,上阵父子兵。可惜爸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干不动了,你去替爸爸把这场硬仗打赢。我只有一点要求,把我们接到松桃去,离你近点,我想看着你战斗!”杨雪峰父亲自信说道。虽然得到家庭的大力支持,杨雪峰实在是不忍心抛下这一家子,一边是亲情,一边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这一夜杨雪峰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杨雪峰安顿好父母,安抚好妻儿,收拾好行囊,毅然踏上了莫子叫的驻村之路。

10

杨雪峰在食用菌场干活

初到莫子叫,用三个词来形容他的状态:茫然、懵圈和疑惑。

莫子叫社区是全省深度贫困村之一,群山环抱,林峰苍翠, 9个村民组172户6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70人,综合贫困发生率36.4%。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杨雪峰每天奔走在村组之间,鞋子走破了4双,骑摩托车摔了2跤,手机摔坏3个,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为了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向来不服输的杨雪峰通过走访、高师,拟定了 “二长五短”产业发展计划。他得到单位的支持,争取到280万元修建3.3公里通村公路;向中国妇基会争取30万元修建“母亲水窖”;争取帮扶资金27万元建设文化活动广场1100平米、改善村两委阵地······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让杨雪峰抓党建助脱贫促乡村振兴的信心日益坚定。村民都说:“杨书记来后,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真心感谢他,他比我们的儿子还要亲。”

11

幸福的一家人

“老公你能请假回来一下吗?爸他又病了,妈在这几天头也老是晕。”接到爱人王颖的电话,杨雪峰心情十分沉重。

他请了半天假,马不停蹄额地赶到家,同时把父母送到了医院。妻子在铜仁上班不能天天来松桃照顾,杨雪峰没办法只有去求医生将父母调到同一间病房相互照顾。

“爸,妈儿子对不起你们,让你们受苦了,等脱贫了儿子再来给你们尽孝!”杨雪峰含着泪对父母说。“爸爸还有我呢,我已将长大了,可以帮你,周末可以来照顾爷爷奶奶,陪他们玩,等我长大了我也可以去帮你驻村。”杨雪峰儿子自信满满地说。看到儿子这么乖巧懂事,杨雪峰既高兴又惭愧,得了些许安慰。

12

杨雪峰全家福

驻村后,杨雪峰在村、乡、县大力宣传“国奶扶贫”,使莫子叫社区30个贫困家庭得到扶持。村民钟丽君说:“国奶扶贫每年为我家节省开支6000多元。”妻子周末带着儿子来看他,牺牲短暂的相聚时间,利用自己职业方面的优势,去婴幼儿家庭走访并培训婴幼儿喂养知识,希望能给丈夫分忧。脱贫攻坚夫妻齐上阵,也成了莫子叫脱贫攻坚前沿战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村里有一对兄妹,父亲去世,母亲远嫁,只有兄妹俩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于是杨雪峰主动对接苏州市辽宁商会一位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这娃娃,给他们当“爱心妈妈”,每年分别资助两人3600元,还专门从苏州过来家看望他们,承诺资助到两个娃儿上大学。

如今,那个曾经破旧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如画的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路畅、水清、房靓、村洁,农民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到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干部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场面。村民见到杨雪峰都盛情邀请他:“杨书记,等你夫人休息了,带上你家人来我们家吃饭啊!”。杨雪峰及其家庭对群众的付出,群众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已融入到了莫子叫的大家庭中,群众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邻居和亲人。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