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河“抖”出圈,拥抱“云端”再出发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焕河“抖”出圈,拥抱“云端”再出发

2022-02-09 10:02 来源:铜仁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镜头的取景框内,青菜在“古井”潺潺中淌去泥溅,沿着苔藓步道,乘着背篓被送入小院,阳光透过窗框洒下,熏黑的灶台柴火劈啪作响,趁着火候,几次翻炒,“白雾”便混合农家饭食腾腾升起。

微信图片_20220209100636_调整大小

黔东农仓拍摄地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在此上演烟火人间,让手机屏幕前的数百万人沉醉“家的味道”。“记忆”的源头,思绪随着目光所及,皆“定位”武陵山腹地的土家村落,名曰“焕河村”。

这里是距德江县城26公里许,距共和镇政府短短10公里左右,背靠乌江,山大、沟深、路陡、地少,曾经鲜有人关注的第二批国家传统村落,如今抖音“黔东农仓”“古村乐乐”账号240万粉丝的乡愁秘境。

这里是85后“村漂”青年丁浪的“拍摄基地”,镜头对准乡村美景、黔味美食的两年多来,从不堵车的焕河,常有车辆排到了入村分叉路口,仅2021年的夏天,大山里的小小村落,吸引了超五万多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从田间拥抱“云端”的一幕幕焕河故事正精彩上演。

“缘”于保护——

满山的木屋是村里“唯一”的金字招牌,保护成为村民共识与愿景

冬日焕河,依然满目苍翠,跟随村第一书记赵健涛的脚步,沿着村中的最平坦的休闲广场,几颗古树一字排开,脚下枯叶咯吱作响,转眼间,树下古建映入眼帘,房门之上,“第二批国家传统村落”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焕河缘何成为国家传统村落?”顺着赵健涛扬手一指,在打工修“洋房”盛行的今天,放眼望去,只稀有的坐落着几个水泥质地的二层“高楼”,布满历史缝隙的石墙环村成路,绿野葱葱点缀着一山的木质旧屋,树木最为葱郁之处,网红井“民卫井”三个字红漆耀眼,石刻“井泉碑记”上1984年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微信图片_20220209100641_调整大小

网红打卡点民卫井

前往焕河,必经一眼望不见顶的盘山路,七道拐八道弯着实考验着驾驶员的技术和经验,交通不便利的过去,封闭着村里的发展,也留下了不可复制的“历史”老房。

“为了保护,村里可是下了大功夫!”生于斯、长于斯、重回故里的赵健涛缓缓道来。

公元18世纪初,祖先赵崇智坐于焕家沟,延续后辈至今。多年来,焕河村都是一块风水宝地,村里走出的赵家人,大多成为引以为豪的“乡贤”,走出去发展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留守的人却越来越少。

渐渐地,无人居住的木屋杂草丛生,成为村民眼中不值一提的“破房”。

直至2013年8月,时间停滞于此的焕河村以其完好的历史村落布局被国家住建部等部门批复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不见经传的山村,抱回了“国”字号金字招牌,让村里人看到发展的盼头,倍加珍惜。

“守住这些宝贵的传统‘老屋’,才能守住村里长久发展的好奔头。”自此,村民达成共识,并共同建立了限量修建砖房的村规民约,只为维护村里的传统风貌。

围绕“传统村落”的主题,多年来,焕河将发展聚焦美丽乡村,全力以赴把资金用在保护的刀刃上,用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心尖上。

微信图片_20220209100645_调整大小

焕河村古树参天

2016年,在县、镇、村的支持下,焕家沟传统村落,投入“美丽乡村、四在农家”项目资金200多万元,修建观光休闲亭一座,对部分村民房屋进行了整体维修改造、连户路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等。

2017年,国家投入传统村落资金300多万元,修建了村小学至水井的长廊休闲亭、龙洞湾山崖顶和银盘上观光亭、银盘上至风林沟观光梯建设、文化广场建设、篱笆、消防设施、寨门建设、卡门恢复······

2019年,政府投入50多万元对部分传统建筑房屋进行立面及屋面改造。

保护之路并未带来富余的收入,但是村民依然想着以保护为前提,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中用大山最绿色的农特产来增收,同年,带着“黔东农仓”的丁浪本着为村民销售农产品的目的来到焕河,却被一眼吸引。“这就是小时候在家乡的样子,我所寻找的贵州乡村风貌,最原始古朴的状态。”

丁浪进驻焕河沟自然村寨。村里的木房、青石板路、古树、“民卫井”,所有的古朴元素完好无损,成为其镜头里独有的乡愁,转折伊始,焕河初醒,让村民一直以来的付出迎来认可与回报。

2020年,网上迅速走红的焕河村继续建成“共和镇焕河传统村落乡愁馆”“中国传统村落标识”,并进一步成立了《焕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协会》。

“缘”于保护,持续保护。

“始”于乡愁——

一头扎进焕河的“村漂”变成乡亲口中的“丁老板”

如果说,挺进北京的青年力量称之为“北漂”,那么,一头扎进村间在繁华尽处,寻一抹静谧的后现代青年,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另一支“村漂”主力军。丁浪就是后者。

从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从事电商设计相关工作到响应号召回到家乡创业,丁浪的足迹踏寻山乡遍野,“乡间的风景,是给我们起个大早最好的回馈,每一次出行就像一次旅行一般。”电商公众号中无一不是山中难以出售的土特产,把家乡的农特卖出去,成为丁浪坚定的创业方向。

与“互联网”交道多年,抖音的爆火让他对流量高度敏感。2018年,丁浪顺势参加了抖音针对扶贫达人的运营培训,还官方认证了“抖音扶贫达人”。

“城市里缺失的就是乡愁,来自乡间的一日三餐或许就是城市的诗和远方!”2019年开始,丁浪有了结合家乡美景美物拍摄视频的想法,直到遇见焕河村。

“真正的传统农村生活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却又让人心生向往,环境能赋予美食新的定义。”2019年3月27日,一个补光灯、一台相机、一勺热油呛辣椒,网友们隔着屏幕仿佛都能尝到奶奶的手艺。

微信图片_20220209100650_调整大小

张金秀奶奶和粉丝合影

焕河村70岁的张金秀奶奶做了几十年的饭菜,第一次收获5.7万网友点赞,这也是“黔东农仓”首条过万的视频。

成片一分钟,背后一整天,出租房内总是灯火通明,在焕河十分少见的年轻小伙驻扎村内,势必会引来强势围观,从开始的好奇,到对镜头习以为常,村民逐渐熟悉丁浪每日反复的搜集“素材”。

摸索着“诗和远方”,丁浪也入过不少坑、吃了不少苦。“一个人带着相机在焕河村呆了一个星期,拍出来的第一个视频因为没有开麦,连声音都没有,后来有了三个人团队,没日没夜在村里改造拍摄用的老房子足足花了三个月。”

人因食物而聚,总能风味长存,焕河之行抓住记忆中的味蕾,成就了丁浪电商创业的至高节点,为解决当地紫薯滞销问题,丁浪拍摄的张金秀奶奶用紫薯做饭的视频,在抖音达到了1000万的播放量,帮当地农户卖出了5000多单、2万多公斤的紫薯。

顺势而为,丁浪的单打独斗变成90后80后汇集的十多人团队,“古村乐乐”强势推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贩卖乡愁,对城里人进行“反向输出”,焕河村中,德江的麻饼、荞面等地道的农家美食、土特产品也随着一个个点赞被端上城里人的饭桌。

车辆接连开入焕河村,闲置的村民家门口开起小卖部,长廊上做起小吃摊,“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古村乐乐”用纯真的记录带火焕河村焕发乡村旅游新活力”。新华社报道为丁浪这群“逆行”的“新农人”点赞。  

微信图片_20220209100654_调整大小

农家乐

而在丁浪看来,最大的改变是村民们从把他当作村口一个奇怪的小伙,到现在都亲切的叫他“丁老板”。看见村民家门口营收,接连说道“我们这个山咔咔也能火起来。”丁浪直言,这也是他在“乡村振兴”路上最大的慰藉。

“如果每个县每个村都能有一个网红,带动乡村火起来,吸引大家在乡村创业,回到乡村,那么乡村的经济和旅游也能做起来,逐渐成为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丁浪说。

“古村28渡”,这是丁浪的第三个账号,镜头对准驻村干部,通过德江县沙溪镇大寨村第一书记刘杰的视角记录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做法,“每一个努力的背影都在感召一群追梦人。”丁浪坚定地表示,接下来将继续通过不断的宣传,吸引大家对贵州乃至全国乡村振兴进行一个完整系统的记录,最终成为宝贵的示范和经验。

“醒”于振兴——

近80名中青年“回”归焕河,70多岁的赵开娥在观光长廊开起荞面摊

“我们就是来这里来看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驱车180公里,寒冬挡不住粉丝的热情,遵义游客远道而来,踏入村里便开始感叹乡愁,“你们一定要做好保护,修旧如旧,大家就是来体验记忆里的农村生活,”

微信图片_20220209100658_调整大小

手工制作苕粉

每一个远方“亲朋”的嘱咐,村支书赵齐承都铭记在心,抖音的走红,让村里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发展的方向更是从原来的盲目跟风栽跟头,到驻村干部、乡村振兴队伍的带领下,多考察多调研因地制宜三思而后行。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目标,以五大振兴协同发展为统领,建设具有山地河溪、古村田园特色的传统村落融合型特色田园乡村、具有文化自信、幸福乐土情感的宜居宜旅型和谐生态村寨,探索传统村落类、宜居宜旅型乡村振兴路径,最终实现“原生源泉 焕美焕家”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目标愿景。”

规划书上,愿景十分明晰,产业地里,红沙泥土特质栽种200亩柑橘长势喜人静待来年挂果丰收,以优良水质为竞争力的矿泉水厂开辟产业新路。一条观光长廊,入驻几十家小吃摊,荞面,油粑粑、炸串、汤圆,村民纷纷使出看家本领。

70多岁的赵开娥和63岁的姐妹赵素婵共同开起荞面摊,现捍、现切、现煮,看得见的好手艺引游客纷纷夸赞。

微信图片_20220209100702_调整大小

70多岁的赵开娥和63岁的姐妹赵素婵共同开起荞面摊

看见游客留言无处吃饭,在城里开着网约车的赵江夫妇回到家乡,把家中300年的老宅修复完善,开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失望而归,对焕河留下不好的映像。”赵江说道。

在村里修复旧屋的赵贡彩接到游客电话,马不停蹄的赶回家中,自家手工制作的苕粉成了香饽饽,拿出早已生锈的撑杆,一袋袋苕粉被游客抢着买。“都是留着自家吃的,哪想着能卖出去哟。”笑着说罢,赵贡彩拿出手机,微信一扫,立马到账,坐在家中稳增收。

微信图片_20220209100706_调整大小

赵贡彩的家门口生意

第一书记赵健涛粗略的算了算,自2019年以来,已经有近80名中青年回到乡里,山村里的木屋成了炙手可热的创业起点。

焕河醒了,村里人开始关心起下一步的发展路子,以旅游产业化为中心毋庸置疑,乡村振兴更加坚定,“村子道路应进行拓宽完善、村庄风貌统一、要建设好停车场、加大对村庄非物质遗产的宣传打造;焕河村耕地较少,应进行土壤土质分析,种植原生态,观赏性高,经济效应好的农作物;应增添完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建议增添民宿商铺及售卖果蔬农产品门店等······”

“后浪”返乡,传统的村落乘上“云端”快车······

焕河醒了,村落更美了!

焕河醒了,村民更有干劲了!(张勇 刘怡珉)

责任编辑:金彦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