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茶缘】铜仁:小茶叶背后的“大气候”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梵净茶缘】铜仁:小茶叶背后的“大气候”

2022-02-28 09:29 来源:铜仁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茶以山名,山以茶显,好山好水必有好茶。

初春,连日的降雪与冷雨不断更替,让铜仁的山区变得更加清爽迷人。在石阡、印江等茶叶种植大县,翠绿的茶园随山势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每个县几十万亩的茶园已成为近年来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

1

茶产业一头连着茶农,一头连着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截至去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15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达到132万亩,种植规模稳居全省第二位,茶叶总产量12.9万吨、总产值130.61亿元。

早之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将贵州茶区分为2个最适宜区、3个适宜区、1个次适宜区,而铜仁7个产茶县全部是最适宜种茶区域,500余项指标检测通过欧盟标准,被誉为“绿茶极品”,就像“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声名远播一般,“铜仁好山好水出好茶”亦在业内广泛流传。

位于武陵山区深处的黔东铜仁,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历来处处有绿树,县县有茶叶,是贵州茶叶主产区,生态茶产业已经成为铜仁农业的一大主导产业、一张靓丽名片。

好山,好水,好生态,铜仁市茶产业众多的绿色光环,崛起大有可为、必有作为。

2

十一年前,铜仁市只有13万亩茶园,大多深山阻隔,加上产量有限等原因,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铜仁茶叶还比较陌生,没有形成“大气候”。

因地制宜巧借青山绿水,铜仁市把茶业作为主要绿色支柱产业加以培植,每年以近20万亩发展速度递增,茶产业已在黔东大地落地生根,逾百万亩土地披上绿色外衣,近百万农民与茶“结缘”。逐步形成以梵净翠峰和石阡苔茶为代表的“铜茶方阵”, 梵净绿茶、夷州贡茶、松桃翠芽、坪山翠芽、沿河古茶、德江白茶等10多种铜仁名优茶,在全国各种茶事评比活动中荣获120多项奖项。

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出自“中国茶叶之乡”的梵净翠峰、“中国苔茶之乡”的石阡苔茶是铜仁茶的佼佼者,分别跻身贵州五大名茶之列,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比肩而立,闻名省内外。

茶叶品质虽好,但品牌不够响;涉茶企业虽多,但实力不强等短板制约着铜仁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观茶情,放眼世界念茶经新一轮的茶革命必须跳出铜仁看铜仁,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来谋划茶产业发展。

3

为在全国茶叶竞争中突围,我市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把茶与生态融合,打响了“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梵净山茶·香溢天下”“梵净抹茶·香溢天下”等品牌,积极推进铜仁茶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品质和品牌,努力把铜仁茶打造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在品牌的推动下,全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引领带动和桥梁纽带作用,组织茶叶企业率先实现“梵净山茶”品牌抱团入驻北京马连道茶城,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窗口平台,以“梵净山茶城”、“梵净山茶”专卖店和景区窗口为主。

今年,铜仁市将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强加工、树品牌、促销售、增效益”发展思路,提高产业定位,拓展目标市场,茶园面积将稳定在15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33万亩,全年茶叶产量达到12.9万吨、茶叶产值142亿元。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在如今的铜仁,茶叶的魅力已经远远不止于“牵众生之口”,它更是以“一叶之轻”舞起了种茶、制茶、卖茶、茶旅游、茶食品等百亿元的产业一条龙,为一方经济的发展繁荣、为一方百姓的幸福安康绽放新绿之叶。(罗旭)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