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突!出!重!围!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深度】突!出!重!围!

2024-04-20 15:55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交通是城市跳动的脉搏,是城市发展的动力。道路交通不仅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重要抓手。乡村因路而富、因路而兴、因路而美,是贵州省石阡县近年来的真实写照。

1

十四五高速规划图。

2013年,思剑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起于思南县终于剑河县,过境石阡,是石阡第一条高速公路,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告别石阡往返贵阳需要绕路镇远的历史。

2015年,安江高速、贵瓮高速同日全线通车,是途经石阡的第二条高速公路,拉近了石阡至贵阳、铜仁之间的距离,比乘客车到贵阳缩短到了3小时,自驾仅需2小时。

2021年,湄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湄潭至石阡的车程从过去2个半小时缩短至1小时。同年9月10日,全长81公里的石阡至玉屏(大龙)高速公路开通运营。

2023年,德余高速正式通车,石阡县已实现乡镇高速全覆盖。

曾经的石阡是一个贫困县,交通欠发达,如今面貌焕然一新,高速公里里程达214公里,位列全市第一,15个高速站口犹如全身关节一样串联全县。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带动了石阡交通大发展。

2

石阡公路平面图。

穿山架桥    昔日天堑变通途

石阡县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东高西低,岩溶地貌明显,加上居住人口分散,交通屏障的堵塞,形成了“山里山外两重天”,特殊的环境因素制约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加距了贫困深度。

曾经,座座石山一度阻滞着石阡的交通发展, 人们只得望山兴叹,见石发愁。“开门见山、出门爬山”是石阡人们的真实感触,受地形影响,交通落后,贫困随之深远。

3

乡村公路一角。

如今,坦荡如砥、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大小通道盘根错节交叉在石阡县境,勤劳智慧的石阡人民开山辟路、踏平崎岖,用心编织着一张纵横交错、联通八方的立体交通网。

这张网,涵盖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和乌江水运,这张网不仅见证着石阡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悄然改变着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4

河坝镇耙耙柑装车运往东莞。

3月15日,走进石阡县河坝镇和平村,映入眼帘是一片忙碌场景,几十名村民来回穿梭,对丰收的耙耙柑进行挑选、包装、搬运,不一会,4000斤耙耙柑打包完毕,货车司机一脚油门,直奔东莞。

12小时后,货车抵达目的地,采购方东莞山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早已安排工作人员接货,短暂的卸货忙碌,来自贵州石阡的耙耙柑被送入各家超市或水果店,为早上出门采购的市民提供第一手新鲜水果。

3月16日,石阡县厚扶阡品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接到一批5000多斤耙耙柑销售订单,工作人员立刻开始安排。第二天一早,货车满载货物前往广东,这是继河坝镇和平村4000斤耙耙柑出山后,又一批石阡农货借东西部协作东风运往东莞。

每天,新鲜的蔬果从石阡乡村的田间地头采摘下来,随后清洗、打包、装车,十几个小时后,它们就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餐桌上。

凭借农产品的生态标签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石阡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菜篮子”基地。

“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从石阡到东莞,起码要3天,现在交通发达了,10小时就到了。”石阡县工业和商务局电商中心主任魏玉说,9000斤耙耙柑订单解决了农户和地方企业的燃眉之急,也让石阡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更为2024年农户的收成种下了希望。

聚凤乡指甲坪村高坪茶场,占地3000多亩,从空中俯瞰,阡陌相通,绿意盎然。从当地群众讲述和历史资料图片印证,茶场里到处都是泥巴路,雨天一脚泥,机械难进去,茶叶出不来……这些都是几年前的真实现状。

“之前茶叶管护成本太高,下树难度大,车辆磨损大,我们好多订单都不敢接。”谈及茶园之前的交通,石阡县诚亿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云仙连连摇头。

2022年,8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进来,拓宽了茶园的产业路,并进行了硬化。现在,无论是进园、采茶、管护都方便多了,采茶工人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

“真是印证了‘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自从东莞来的干部帮我们修好了路,除草、施肥、采摘、运输等都很方便,采茶工人骑车就可直接到茶园里,今年,我们的茶青下树率应该比去年提高20%。”黄云仙说。

5

石阡苔源鸡蛋热销东莞。

依托交通福利,同年东莞市厚街组团向聚凤乡投入1600万元发展资金,新建20万羽规模的蛋鸡圈舍。

如今,在东西部协作发展下,养殖场每天都有800件鸡蛋发往东莞农产品市场,进入广东市民的餐桌。据介绍,2023年通过东部城市采购及帮助销售,石阡农特产品销售达到3.3亿元。

近年来,在快速、便捷大交通的带动下,石阡紧紧围绕“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4+”模式,紧盯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需求,聚焦生产、销售环节,力争把石阡苔茶、黄水粑、皮蛋、辣椒、羊肚菌、枇杷等农特产品推向大湾区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四通八达的交通带动石阡经济随之腾飞,深居大山的农特产品走向了全国各地,同时也引来不少县外省外企业落户石阡。

6

乡村公路一角。

内联外接   架构立体交通网

88公里,是石阡县河坝镇居民杨波从县城回老家的距离,谈到家乡的变化,杨波首先想到的是回家的“路”。

每隔两周,杨波都会回老家一趟,从县城出发,由玉新高速转入德余高速,到家只需要40分钟,在以前高速不通的时候,需要2小时。

下高速后,进入乡村公路,道路宽阔整洁,一面是青山,一面是秀水,杨波心情非常好,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

“以前在外打工,过年想回家,但是路不好,要开好几个小时,想起就很累,加上工厂放假时间晚,买的年货又多,有时候就不想回来了。”杨波说,现在从县城直接上高速,下高速之后顺着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直通村子,能直接开进院子,看到家乡发展确实快,他就辞职回家,在县城做起小生意,还顺便照看孩子和老人。

宽阔整洁的柏油路在石阡县域纵横交错,一条条崭新的县乡公路,穿行在乡镇之间……一根根“毛细血管”把偏远村落串连起来,为群众致富奔小康铺平了幸福之路。

大沙坝乡何家坝村距县城15公里,村里主要以种植水果为主,区位优势明显,由于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上县城的公路,出行主要靠步行,物资主要靠挑和背,导致当地的水果产业停滞不前,村民增收十分困难,生活质量一直得不到改善。

借着“组组通”政策,村里新增了6条道路,贯穿整个产业园区,对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还降低了运输成本,扩开了产品销路,提高村民的经济收益,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未通路之前,没有人愿意承包土地做产业,路通了,大家就看到希望了……”村民纷纷感叹。

交通落后,一直是阻碍山区乡村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石阡,曾经落后的交通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7

如今,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看着宽敞的道路上车来车往,老百姓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交通环境的改善,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还增加了发展的底气。

进入四月,位于佛顶山村的黄水粑加工厂一片繁忙,揉糯米、裹粽叶、高压灭菌、包装成品,生产车间,30多位村民忙个不停,厂区门口,运输原料的车辆频繁出入。

火热的生产场景,成为这个大山深处脱贫村的靓丽风景。“每天加工1.6万个黄水粑,下了生产线就被销售商运走了,零库存!”佛顶山村党支部书记自豪地说。

黄水粑是石阡仡佬族群众的传统美食,以糯米和红糖为主要原料,蒸熟后揉成手指大小的长方块,再以粽叶包裹,用稻草捆扎。

让黄水粑走出大山,一直是佛顶山村民们的梦想。十余年前,村民用背篼带到周边的镇远县、施秉县等地售卖,小打小闹,一直成不了“气候”。

随着近年来交通的快速发展,佛顶山村拉上邻近的深度贫困村大坪村,开始走共谋发展之路。两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以分别占股形式成立了“黔乡姊妹黄水粑加工厂”,这对曾经一起战贫的“兄弟村”,开始携手抱团发展。

车间每天都有30余名村民务工,每人每天能拿到200元,一些年纪偏大的老人,在家分拣捆绑黄水粑的稻草,每天也能收入50元。

在仡佬族传统节日“敬雀节”里,前来游玩的游客纷纷爱上了这个深山里的“瑰宝”,一时间,黄水粑受到热捧,周边县的超市、甚至省外客商都上门寻求合作,2022年7月至今,黄水粑厂共售出220万个,每天都有货车将这里的黄水粑送往全国各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路通荒山变金山,路通财源滚滚来。

随着石阡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和路网不断完善,一条条崭新的通县、通乡、通村路融会贯通,犹如身体里造血的毛细血管,承载着城镇化发展和乡村致富的梦想。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促一域发展。石阡县乡村公里里程达4122公里,位列全市第一。通过产业之路、生态之路、文明之路、致富之路,告别了“出行难”、畅通了“微循环”、走上了“致富路”,形成“以路美村、以路兴业、以路富民”发展新格局。

一处处山塬、沟峁,因通路而打破封闭,各地纷纷发展新兴产业,农村生产力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村民的生活也日新月异。

8

石阡县城市与交通融会贯通。 吴剑 摄

四通八达   大交通促大发展

近日,在石阡县龙井乡孔石化坝区,以“春到龙井·花海寻梦”为主题的油菜花文化旅游活动十分热闹,吸引近两万人前往拥抱春天,共赴春天之约。

孔石化坝区是石阡县千亩以上“稻油轮作”示范基地,如今正是油菜花盛开时节,放眼望去,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美不胜收,由于到县城车程仅需30分钟,已经成为石阡近郊游的热门打卡地。

活动现场,慕名而往的游客汇聚一堂,观看舞蹈、情景剧、小品等文艺节目表演,参与拔河、摸鱼、抓鸡等趣味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游客们或走进花海、或放飞风筝、或驻足拍照,沉醉在这片金色的梦境,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在交通的加持下,火的不仅仅是近郊游,5条高速公路成“米”字型,从石阡穿境而过,犹如一条条强健有力的大动脉,与山外的世界紧紧相连,对外接入全国交通网,对内畅通出山路。

4月3日,一辆满载游客的大客车行驶在德余高速,从困牛山站驶出。

由于大力宣传,吸引各方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困牛山红军的壮烈事迹,困牛山村也因此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游客们纷至沓来。

旅游的“火”,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热”,让这个和红军有着千丝万缕的小村庄,因红色文化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以前,是红军战士保护我们,现在又得益于红色文化,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困牛山村副支书张国玉告诉记者。

9

四好农村路建设中。

清明时节,走进困牛山村,只见道路宽敞干净、房屋错落有致,困牛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人潮涌动,游客们正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并通过瞻仰烈士纪念碑、重走长征路等方式重温峥嵘岁月,感悟伟大的革命精神。

随着到困牛山红色教育基地瞻仰烈士的人越来越多,当地村民抢抓机遇,顺势发展起以接待服务和商品销售为主的旅游业。几年的探索发展,村民的“旅游饭”越吃越香,卖特色农产品、开农家乐、发展精品水果等越来越多,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谈起红色旅游带来的福利,在困牛山村经营一家“红色记忆”农庄的店主张国富高兴地说:生意最淡的时候,一天也有三五桌,人多的时候有三百到四百人,一两百人是常态,一个月营业额最高时可以达到八九万,最差的时候也有两三万块,依托红色资源,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火红。

如今,困牛山村已经建设展陈馆、红军步道等设施,还规划有农家乐、民宿、旅游车等旅游配套产业,旅游“钱景”越来越看好,正在搭乘高速公路“东风”,迎来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多点开花”。

高速路带来热经济,市民游客出行的意愿大大增强,自驾游、短途游、周边游特别是乡村游、亲子游等热门出行方式火爆,农家乐、商铺小店、特色加工作坊遍地开花。

00

石阡县城。

石阡以“温泉+”为主导,带动其他旅游项目蓬勃发展,2023年全县共计接待游客380.9万人,旅游综合收入38.7亿元。

从路不通、业不兴、人不来,到因路而兴、因路而富。从隔山喊不应、走路要半天,到抬腿见路、出门见车,再到全市高速公路里程排名第一、全市四好农村路里程排名第一。

如今,大道如虹的石阡,交通项目一个接一个,延伸的是路网,连接的是民心,托起的是发展,孕育的是希望。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发展一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一条又一条平坦宽敞的公路陆续建成投用,缩短了时空距离,织就一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已成为石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注入新动能、谱写新华章。(何川)

 

编辑:谢芳

二审:曾洁

三审:向丽华

总值班:张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